人與人之間,不必走得太近,把握好3種分寸,有距離才有好的關係

2021-09-03     司馬懿     反饋

人, 在大多數時候, 是害怕孤獨的。 所以, 我們總是希望, 能夠與對方走得近一點, 再近一點。

可是, 很多關係, 就是因為走得太近了, 讓雙方產生了心理壓力, 所以想要逃離這段關係。

可見, 關係不是越近越好。 只有保持合適的距離, 讓雙方都自在, 關係才能長久。

有分寸感, 是一個人的才能, 更是一個人的修養。

人與人之間,不必走得太近,把握好3種分寸,有距離才有好的關係

1.分寸感, 是不增添麻煩

看了熱播劇《我在他鄉挺好的》, 不禁對主人公喬夕辰的生活經歷深有感觸。

與大多數北漂的女生一樣, 喬夕辰是和其他人一起合居。

她打開洗衣機, 裡面還放著宿友未晾的衣服;想洗澡, 熱水沒有了;上周剛買的洗髮水, 也被用得所剩無幾。

客廳沒有地方給她放東西, 桌子上也堆滿了宿友沒收拾的食物。

除此之外, 宿友還違背租房合約, 私自將男友帶回來過夜。

當她找宿友理論時, 宿友卻說合租就是互相遷就, 不能這麼小氣, 要有同理心。

喬夕辰忍無可忍, 只好搬出去住。 但舒適的日子沒過多久, 她又迎來新的挑戰。

大伯一家到北京看病, 一來就挑剔她的房間太小, 讓喬爸喬媽睡沙發, 他們睡了喬夕辰的床。

大伯想做肝臟的檢查, 但不同意找普通醫生看, 非逼著她去掛指定醫院的專家號。

看在父母的面子上, 她不得不五點就起床到醫院排隊。

大娘害怕貓, 自作主張把她朋友留下的貓扔出去, 還撒謊是貓自己跑出去的。

喬夕辰大發雷劈, 與大娘爭吵起來, 反倒被大伯指責不尊敬長輩。

這讓人想起蔡康永說的:「人和人的關係, 如果超過了那個分寸, 就叫添麻煩。 」

確實, 沒有分寸感的人, 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不斷給他人製造諸多麻煩。

不咄咄逼人,

方能自留分寸。 適可而止, 便是對他人善意最好的保護。

人與人之間,不必走得太近,把握好3種分寸,有距離才有好的關係

2.分寸感, 是保持距離

周國平曾說:「一旦沒有了距離, 分寸感就容易喪失, 隨之喪失的是美感、自由感, 是彼此的寬容和尊重。 」

在日常交往中, 人們的關係變得愈發親近, 是否遵守必要的距離, 成為了個人分寸感最大的考驗。

看過有這樣的帖子:一對情侶經常吵架, 男方每次都會跟他的妹妹說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後妹妹就開始充當男女方的「調解員」。

剛開始的時候, 女方覺得妹妹善解人意, 很關心他們的進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妹妹總會有意無意地打聽他們的隱私, 追問細節, 毫不收斂。

女方感到非常不適, 她和對象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透明, 完全沒有個人的空間。

感情再好, 也不該刨根究底。 與他人保持合適的距離, 就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在《朗讀者》中, 董卿的一個舉動讓不少網友稱讚。

徐靜蕾坦言奶奶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 她甚至連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 就跑到國外「療傷」。

董卿問她, 在哪些特殊的時間, 會感受到奶奶?

徐靜蕾沒怎麼回答, 她想起了回憶中的奶奶, 不由潸然淚下。

董卿不再追問, 反而溫柔地說沒關係, 並巧妙地進入下一環節。

正如同木心在《素履之往》寫的那樣:「你問人問題, 她若答非所問, 便已是答了, 毋需再問。 」

有分寸感的人心中有度, 他們親而有間, 守護著彼此的平衡點。

不破壞距離的遠近, 是對關係的維持, 更是讓自己留有餘地。

人與人之間,不必走得太近,把握好3種分寸,有距離才有好的關係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