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養兒防老」還成立嗎?
「養兒防老」,是幾千年來鐫刻進骨子裡的共識。
在農業社會,孩子既是勞動力,也是晚年的依靠。
那個年代沒有社保,也沒有養老院,養老幾乎完全依賴家庭內部循環。
養育子女,是一場漫長而樸素的投資:你為他擋風遮雨,他為你老來送終。
可這一套觀念,在高建勛這一代人晚年到來之時,開始鬆動,甚至瓦解。
他曾經也是「養兒防老」的堅定信奉者——否則,也不會在自己最辛苦的中年,把全部資源傾斜給三個女兒,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們出國。
他想得很簡單,送她們出去是為了她們好,將來她們有出息了,也能回來幫襯他這個老父親一把。
但他沒想到,子女成長的路徑,不再以「回報家庭」為終點。
她們去了更廣闊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社會角色。
不是不孝順,而是在新的語境中,「孝順」本身也被重新定義。
它不再意味著陪伴與反哺,而是「理解」「尊重」「問候」和「金錢支持」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