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展生產,冼夫人也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她從中原請來學者,在海南各地設立學堂,教授文字典籍。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海南青年開始認識漢字,學習禮儀,接受中原文化的薰陶。這些努力為海南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她的治理下,海南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地里稻浪滾滾,市集上商賈雲集,學堂里朗朗書聲,這些都是進步的見證。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開始真正認同自己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分子,這種認同感遠比任何政令都更有力量。
冼夫人的眼光不僅停留在陸地上,還延伸到了浩瀚的海洋。她深知海南島的戰略位置,在她的建議下,隋朝在海南設立了多個水師基地,加強了對南海航路的控制。這些舉措為後世確立南海主權提供了歷史依據。可以說,如果沒有她,海南島和南海諸島200多萬海域,可能早已不屬於中國。
直到仁壽二年(602年),年近八旬的冼夫人才離開了她深愛的這片土地。但她的影響卻永遠留在了這裡。時至今日,海南島上仍有50多座廟宇供奉著她的牌位。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海南和廣東的民眾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緬懷這位為海南發展傾注畢生心血的巾幗英雄。
冼夫人用智慧和遠見,不僅守護了這片土地,更為這裡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現在的海南,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或許正是對冼夫人當年遠見卓識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