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世界的「糖僧」
在民國時期的文人圈裡,蘇曼殊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
他不僅是一位才子,擅長詩詞、書畫,也是一位性格獨特、行為古怪的人物。
人們對他的一部分印象,常常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才華,而是因為他那令人咋舌的嗜食習慣,特別是他對糖的無盡渴望。
他因此被文人們戲稱為「糖僧」。
在文人聚會或飯局中,他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那個。
別人帶著書卷氣,講著詩文,而蘇曼殊卻時常帶著一包包糖果,甚至是糖罐。
在那個時代,糖雖然並不稀有,但對許多人來說卻依然是奢侈品。
而對於蘇曼殊來說,糖果似乎是唯一能夠帶給他短暫快樂的東西,無論是朋友送的糖,還是他自己偷偷買來的糖,都無法滿足他對糖的巨大需求。
他可以一天吃掉三十包糖,每當沒有錢買糖時,他甚至會四處尋找糖罐子,將這些換成錢,再去買糖。
他的這種嗜糖行為,當然也成為了朋友們調侃的話題。
比如,他的朋友章士釗曾特地寫了一首詩,調侃蘇曼殊的「糖僧」身份。
詩中寫道:「齒豁曾教金作床,只緣偏嗜膠牙糖。忽然糖盡囊羞澀,又脫金床付質房。」
這首詩把蘇曼殊對糖的痴迷表現的明明白白,還戲謔地提到他為了滿足糖癮,或許能將將自己的金牙敲下來,換取糖果的故事。
蘇曼殊的貪吃,尤其是他對糖的無盡渴望,不是沒有來源。
在精神上,他飽受孤獨、痛苦與困惑,而糖,成了他短暫逃避痛苦、獲得片刻愉悅的途徑。
在朋友們的眼中,蘇曼殊或許是一個生活放縱、但又充滿魅力的「怪人」。
他雖然沉迷糖果,但也從未放棄對藝術和文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