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雖然知道他的生活荒誕,卻也無法否認他才華橫溢、個性鮮明的一面。
可這种放縱並非無代價。
1918年,他因病住進了上海廣慈醫院。
暴斃離世
1918年5月3日,蘇曼殊的生命戛然而止。
那天,上海廣慈醫院的病房裡,醫生們早已下達最後通牒,告誡他必須控制飲食,尤其是不能再碰糖果。
但飽受胃病困擾、常年陷於放縱之中的蘇曼殊,顯然沒有聽從醫囑,他再一次逃出病房,偷偷去街頭買來八寶飯、年糕、栗子和冰淇淋,肆無忌憚地將這些食物狼吞虎咽。
那一晚,他的胃部再次遭遇暴擊,腹脹不止,肚子如同鼓脹的風箱,劇痛幾乎讓他無法忍受。
最終,蘇曼殊因肚脹欲裂,在病床上離開了人世。
這個死因,在旁人看來簡直荒誕可笑,可對他自己來說,他的生活方式與個性,已經到了無法自控的地步。
在蘇曼殊死後,家人和朋友們整理他的遺物,床下和枕頭下赫然發現了大量糖紙和糖炒板栗的殼。
這些小小的物品,昭示了他鮮為人知的死因。
這些零碎的物品,像是拼湊在一起的死亡拼圖,清晰地展現出蘇曼殊無力抗拒食慾的痛苦,是他生命最後的掙扎。
蘇曼殊這一死,卻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許多人將他的死亡視作某種自我毀滅的行為,認為他活該死於這種看似荒唐的方式。
但對於他親近的朋友來說,蘇曼殊的死亡並非簡單的嗜食之罪。
他們認為他眼見世事的污濁,內心的厭倦和憤懣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才選擇用暴食這種極端的方式尋求「速死」,這種自我消耗的行為不過是他對這個世界深深的不滿和無力。
從頭來看,蘇曼殊的死亡是一種無法逃避的宿命,他的一生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困境中不斷掙扎。
從他第一次出家,到三次還俗,再到最後的暴食而死,他究竟在追求什麼?是超脫的清凈生活,還是對塵世的慾望和激情的追逐?
他沒有找到答案,在無數次的放縱中,他的身體最終承受不住那股巨大的壓力,而選擇了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切。
死後的蘇曼殊依然被朋友們銘記,他們為他立碑、建墓,紀念這位才華橫溢卻又充滿矛盾的「花和尚」。
他其實也留下了許多東西,比如蘇曼殊的文化遺產。
《斷鴻零雁記》是他最為知名的小說之一。
他的文字猶如刀鋒,割開了人性與社會的外殼,觸及到了當時社會的痛點。
儘管他的一些作品未能在他生前獲得太多人的認可,但在他去世之後,他的文學成就逐漸被人們重新評估,逐步成為民國初年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無數研究者、學者開始深入挖掘他的人格特徵與文學價值,甚至有三十多部傳記作品應運而生,探討他的生平和創作。
至今,蘇曼殊仍然是民國文學史上一位無法忽視的存在。
只是可惜,再鋒利的筆鋒,他也沒能拯救了自己。